女人天生愛美,一個美麗的女人不但在斑斕的色彩中發現了美,同時還在其中發掘到了自己事業的空間。
于西蔓說:“我只是試探到了市場的需求和脈搏,正好時機來得又比較準。”
本報記者 張夢穎 北京報道
14年前的某一天,當龐大的客機越過日本海峽上空時,赴早稻田大學攻讀商學碩士的于西蔓并沒有想到,日后她會回國經營起一項以色彩為中心的事業。于西蔓把她的成功稱為“幸運”,其實在她的創業歷程中更多地體現出她的智慧,還有女性對美亙古不變的追求。
“調色”
在早稻田讀書時,愛美的于西蔓課余報名參加了一些教化妝、插花、絲巾系法的學習班。畢業后,進入日本最大的香精、香料公司——高砂香料工業株式會社任中文翻譯的她,發現在許多世界知名化妝品公司的任何產品開發中,都少不了色彩顧問。她還發現,自己一直喜歡的服裝搭配、化妝、插花等等,都可以用“色彩”穿起來。
于西蔓開始有意識地學習“色彩”。她師從于日本色彩行業的開山鼻祖佐藤泰子,先后獲得國際承認的色彩配套師資格以及世界最大的色彩顧問集團CMB的色彩顧問資格。隨后,她和一個日本朋友在東京開了一間色彩工作室,主營個人色彩顧問業務。
于西蔓用事業“點染”了色彩
于西蔓其實很早就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她說:“色彩和社會的任何領域都有關系。而且社會越高級,需求越強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國也一定會有市場。”
可是畢竟已經離開中國十幾年了,于西蔓總覺得自己對國內情況不了解,不敢輕易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當時她認為回國創業可能要面臨3個大問題。首先是,對國內政策、市場、人們的消費水平不了解,需要進行很好的調查;第二個是,國內大學沒有與色彩顧問相關的專業,人力資源欠缺,沒有現成人手;還有,咨詢業屬于無形商品,國內老百姓能否接受得了,知識會不會值錢?
于西蔓的老師佐藤泰子知道了于西蔓的想法,她也認為中國的色彩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她給于西蔓出了一個主意,將自己8本關于色彩理論的專著交給于西蔓到中國翻譯出版。照她的話說,就是讓于西蔓“先嘗試在中國出書,用書慢慢做市場需求培養,再看什么時候過去合適”。
1997年底于西蔓回國,一方面是找出版社,一方面是進行簡單的調查。她選了三地,做了四場講演。北京是一家旅行社和新紅妝女子俱樂部,上海選擇了東方航空公司,在深圳也選擇了一家小公司。當時的演講很簡單,也就是做絲巾配搭,口紅配搭,但出乎意料,每到一處效果非常明顯,反響異常熱烈,有一家公司說好只利用午飯時間簡單講講,最后由于觀眾的熱情,一直講到了下午3點。
回憶當時的感受,于西蔓說:“我震驚地感覺到,我所擔心的難題只剩一個,就是人才。另外兩個問題通過宣傳和啟發可以解決。”
于西蔓暗下決心,“到時候了”。
“著色”
也許是演講的作用,就在她回日本醞釀的時候,東方時空、半邊天得到消息相繼邀請于西蔓回國做節目。不久,于西蔓又回來了,這次帶回了自己在東京做色彩顧問的全套道具。
雖然她的志向很大,但不知今后會如何發展,所以一開始于西蔓的商業計劃很小,她在北京王府井的世都百貨租了一間小房子開始了自己“彩色”的事業。
于西蔓的計劃是有據可循的:“個人色彩顧問屬于時尚概念,在歐美學界,認為一個時尚概念應該有15年的生命周期。在個人色彩搭配方面也有一個15年左右的生命周期,因為色彩本身就是一個時尚行業。色彩咨詢業風行歐美,而色彩行業在日本有一個潛伏期,我的老師佐藤泰子1984年出過一本書,介紹色彩搭配知識。直到1988、1989年,色彩搭配知識才迎來百姓化時期。1997年我建工作室正是火熱時期。可是到了1999年,個人色彩搭配的火熱程度開始消退。但在個人色彩搭配之外的其它領域,如商品色彩、產品色彩領域以及家裝色彩搭配依然很火熱,而且還在向外延伸。”
她說:“這是正常的,只有先把個人的色彩意識喚起之后,才有可能向其他方向發展。每一個個體就是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知道了這些色彩搭配方面的學問、著裝化妝的程序后,就會對社會市場、商品等相關領域有要求,迫使相關制造產品的廠家和提供服務的商家來配合消費者進行這一方面的考慮。我覺得日本、歐美這種市場的發展方式是很正確的一個方向。”
于西蔓認定只有讓老百姓認可才可能引起其它行業的需求。所以公司頭三個月的工作集中在演講類。可能是由于概念獨特、新鮮、實用,第一個月于西蔓沒想到就迎來了20多名會員。其中有來自當初做過演講的新紅妝俱樂部。于西蔓意識到,如果傳播工作做到位,應該更能有所發展。
于西蔓采取日式管理、服務來吸引客人。她的理論是:“我們不是門面店,只能出去散播我們所能提供的服務,所以有需求的人來電話咨詢比較多。一個人如果來電話咨詢,他就有80%的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上門咨詢的就應該有95%的可能,如果沒能成為客戶,就是我們的服務沒有到位。”于西蔓制定了很多規矩,比如,客人上門“迎3步,送7步”等。
“提色”
頭兩年,色彩工作室就有1000多名收費會員。現在的會員已經達到3000多名。企業方面的客戶狀況還要理想。開業當月日本資生堂就來尋求合作。隨后世都百貨也來了。三年來,每個月都有企業客戶來聯系,現在于西蔓共有四五十家企業客戶,分布在各個領域。
于西蔓已經開始了在全國的特許加盟業務。目前全國有特許加盟店9間,分布在上海、天津、成都、海口、鞍山、長春等城市。
于西蔓的理論是:“加盟是出于發展考慮,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個行業一個人做不大,應該大家共同來把市場做大。可能是由于我受國外教育,觀念上從來都是資源共享,不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單個的商業行為只有能量煽動很小的、一定量的市場,帶來很小的消費,只能是小的經濟規模,如果大家一起做大商業規模,帶來規模市場,就會帶來規模經濟,而且競爭促進進步。”
為了將來更好地發展,于西蔓花了幾十萬元請來北京小有名氣的世紀人才管理咨詢公司,對公司進行商業模式的重組和流程優化。
于西蔓講述了她的想法:“我前3年是打游擊戰,前期調查做得不是很好,技術人才也是天生缺憾,所以我做項目像救火,帶著幾個技術人員這個項目來了做這個,那個項目來了做那個。一個企業要發展,必然會面臨許多問題,比如人力資源問題,這些平臺如果搭建不好,有可能影響我邁大步子。我們要向正規軍轉變。”
于西蔓說:“色彩是一個寬泛的領域,作為一個企業不可能面面俱到,企業不能做亂了。我們要建立清晰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未來規劃主打兩大塊,一是個人色彩部分,將來可能還會投入一些相關產品。另一個是主營商業色彩設計,包括店堂、樣板間、景觀的色彩配搭。”她尤其看好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色彩顧問市場,她說:“從開發商角度說,現在商品房精裝修的提供量和需求對比為2.8%對60%,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