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xmjt.com 文新頻道摸索篇



作者:楊志  來源:東方早報


新事業到現在六年了,于西蔓說她還在摸索,“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還要用更好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色彩的重要。”

于西蔓北京西蔓色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早報記者  楊志

幾年前,一個公司正在對盤錦進行考察,范圍還涉及一年四季樹葉顏色的變化、一種顏色的不同層次。

他們要做一個叫做“城市色彩”的規劃。

這家叫做的西蔓色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專業色彩顧問機構。它標志著風靡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色彩咨詢行業來到中國。

讓色彩影響個體

完成早稻田大學的學業進入日本最大的香精香料公司工作時,她接觸到了一個對中國人來說很新鮮的職業——色彩顧問。

19981月,于西蔓帶著“色彩季節理論”、“個人色彩及款式風格診斷”、“城市色彩設計”等新穎概念雄心壯志地回來創立了西蔓色彩工作室。

事業開始的有些艱難,因為當時的中國人還無法想象色彩竟會成為一種理念,甚至左右一座城市。

于西蔓的家庭和事業都在日本,但色彩公司成立后,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留在了國內。“我是把這份事業當孩子養了。”她還曾跟員工們半開玩笑半辛酸地說:“三個月沒有顧客,你們不要跑啊。”

公司創辦兩三年后,于西蔓的工作方式不斷改變,由直接插手為人設計改為教育培訓,編寫大眾普及讀物,印發各種小讀本,到各地辦演講。2000年,公司開始真正出現起色。

在個人形象設計方面,市民的反應在天天變好;在商業色彩方面也收效不錯。于西蔓和她的同事做有關商品陳列的講座時,百貨店的人方恍然大悟:為什么東西這樣擺就能吸引更多人購買?為什么我們想不到呢?

讓色彩影響城市

2000年伊始,遼寧盤錦一位負責城市規劃的副市長秘書打電話給于西蔓,說看了有關報道,很欣賞她推崇的城市色彩觀念。于西蔓說,中國欠缺的不是城市規劃,而是其中的一個支線——色彩規劃。于是,中國首例城市色彩規劃開始了。

兩年里,于西蔓和她的同事往返于北京和盤錦20多次。

城市色彩設計十分復雜且精密:城市所有建筑外立面的顏色;道路鋪裝色;綠化色(不僅指綠色,還有花的色彩);城市小品(例如電線桿、椅子、路燈、垃圾桶);標識色(例如行車標志,路牌);廣告色(包括靜態和動態)等等。甚至,不可改變的天空色也要作為背景色納入方案考慮中。

調查用了一年的時間。于西蔓和她的伙伴們拿著光學儀器、色標等等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駐足。又過了一年,一個有幾千個坐標色的方案終于出爐。市政府除了規劃外,還要把這些方案印發給市民。今后,市民在諸如翻新房子,貼廣告等方面都要使用方案中的顏色。長此以往,城市的色彩特征就將呈現,并不會被破壞。

在盤錦的一個小賣鋪前,一個女孩子忽然叫出了于西蔓的名字。

于西蔓先是嚇了一跳,然后是一種欣慰——老百姓已經開始關注這件事了。

新事業到現在六年了,于西蔓說她還在摸索,“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還要用更好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色彩的重要”。

{案例分析}

把握機會,結合資本

張天兵  埃森哲公司管理咨詢總監

早報記者  楊志

借分眾傳媒和西蔓色彩這兩個案例,張天兵談到兩個在今天中國市場創業成功的關鍵:抓住市場機會和結合投資資本。

從不同背景的創業者的角度,考慮市場機會可以從不同方面出發:一、國民收入提高帶來的不同消費群體的出現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二、市場發展帶來的新的業務模式。

中國的普通人在告別了文革年代統一的藍灰色后,生活開始多姿多彩,然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色彩的搭配有了新的需求。西蔓色彩工作室開設的色彩咨詢服務,迎合了這樣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由于世界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資本游動的首要方向。“各種投資基大多以香港為落腳點,向中國主要城市延伸。在中國主要城市的機場,你常常會發現許多一手提著筆記本電腦,一手拿著厚厚一疊公司的資料在仔細閱讀的人。他們大多行色匆匆,但對有潛力的商業機會有著獵犬般靈敏的嗅覺。”

張天兵認為,首要當然是創業者的商業模式要抓住獨特的市場機遇。但要真正吸引投資資本,更重要的是一個創業者自身的成功,甚至失敗的經驗。他的胸襟抱負、決心、激情和業務能力都是投資資本所關注的必要條件。正所謂“所有的事都得要人來做”,為此,在國際投資銀行選擇投資對象時非常關注的成功要素就是人的因素,包括創業者個人和管理團隊的經驗。

{專家建議}

前期投入決定九成命運

吳嵋山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

早報記者  楊志

“首先,發展新的行業、新的產品,對整個社會、時代非常重要,是時代發展的驅動力。同時,現在的社會和時代也給創業者尤其是年輕人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和條件。目前的宏觀環境是很不錯的,選擇創業發展的機會更多,國家政策鼓勵創業、創新。”吳嵋山肯定了宏觀環境對創業的幫助之后,話鋒一轉,提醒創業者應該更為關注的核心問題。

吳嵋山說,創業、創新有機會有想法,但不一定成功。目前在國內,試圖創業的人從新構思到付諸行動,成功率在10%15%之間,這已經是非常高的估計了。而在日本,成功率基本在70%以上。另外,就企業的平均壽命來說,國外是40年,而國內只有9年。

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吳嵋山分析說,有了想法,要看能不能抓住機會,抓住機會后能否成功的關鍵是看創新目標是否明確。

創新目標明確指的是符合市場需求。“符合市場需求”要從三個角度看:

首先,“需求”是有層次的,分為基本需求和發展性需求。

有人以為創新就是時髦的,忽視了基本需求。但實際上,基本需求不是不能創新的,相反,從長遠來看,創新應該是在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生存才有根基。例如麥當勞、康師傅等,都是基本需求方面的創新。“人家沒有,我有并一定是好的。”

其次,對市場容量考察,有多少人需求?考察人口數量、購買力和購買意愿。如果盲目投資,風險非常大。

第三,就是對市場準確把握并投入資本。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中國人往往不愿意花這個錢,但國外的企業就非常重視這筆投資。實際上,對市場把握投入的資本占總投資的比例并不高,大致應該在5%10%左右,但前期投入受益匪淺,它將決定百分之八九十的命運。

以上是對創立新行業的總體要求,關于在一個大行業或領域內尋求新起點、新商機,吳嵋山談到了生命周期理論。他說,任何一個行業從進入市場開始都會形成一個生命周期,即投入、發展、成熟和衰退期。

如果想在一個大的行業、領域內找到新的出發點并投入的話,應該首先判斷整個行業所處的生命周期。

吳嵋山認為新突破、新投入的最好時機是第二階段,即發展期。

對于新的突破,還要分清楚是形式上的變化,還是本質上的更新。例如,“超市”,看上去是形式的變化,實際上是生產和銷售方式的革命。

在引進國外的事物時,吳嵋山提醒創業者,要首先判斷他究竟是新的還是舊的,在國內的需求有多少。需求也不能單看表面,某種需求像冰山一樣,分為“顯需求”和“潛需求”,創業者需要具備戰略眼光,準確把握并發掘潛需求。是否具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也是要看他對市場準確把握的程度。因此,吳嵋山總結說:“成功的關鍵在于要準確把握市場。前期投入是非常重要的。”